2016年3月21日,Karicare可瑞康官方微博发布通知:“纽迪希亚中国官方进口的新西兰Karicare可瑞康金装系列在中国暂停销售,新西兰当地市场仍继续有售。纽迪希亚中国将专注于诺优能和爱他美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谈及停售原因,纽迪希亚所属达能集团回应称系战略调整,未来将重点布局旗下爱他美、诺优能两大品牌。而知情人士透露,达能此举与可瑞康在华业绩持续大幅下滑有关。抛去真正原因暂且不谈,待回顾了解一下达能的行事手段,也许就能猜出个一二三了。
一个贸易商
在很多消费者的印象中,达能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拥有(或曾拥有)很多知名品牌,包括达能、多美滋、Nutricia、Nutrilon等。可是这家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家贸易公司。
达能的前身为BSN,是一家制造玻璃瓶和平板玻璃的公司,与食品行业完全无关。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商业理念的转变,BSN收购凯旋啤酒和依云两大品牌,才慢慢将主营业务转向食品,并于1994年更名为达能。直到2007年,达能收购了皇家纽密科集团,拥有了纽密科旗下的Karicare(可瑞康)、Milupa(美乐宝)、Aptamil(爱他美)、Nutrilon(牛栏)、Cow&Gate(牛栏)等奶粉品牌,才正式涉足奶粉行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Karicare(可瑞康)、Aptamil(爱他美)、Nutrilon(牛栏)商标左上角都标有NUTRICIA的母商标。
这里不得不令人折服的是达能作为贸易商所具备的无可比拟的天赋——市场敏锐性,当年的多美滋本是“纯上海本土品牌”,被达能“慧眼识金”收购后迅速包装成迎合当时消费心理的“进口大牌”,成为达能旗下最赚钱的子品牌,并一度占据国内销量榜榜首。在恒天然事件之前,达能中国奶粉业务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都是多美滋贡献的。
但是2013年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爆发,加上不久后的“第一口奶“丑闻,频频被揭底其“进口”身份的多美滋销量惨遭滑铁卢,在达能几大奶粉品牌中连续两年垫底。对于一个贸易商来说,业绩不好的资产就是个急需甩掉的”包袱“。2015年,达能将亏损严重的多美滋转手卖给蒙牛雅士利。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达能显露了它作为一个贸易商的本性。
而在对可瑞康的处理上,达能同样选择了“弃车保帅“,这一看似理性的战略思维,仔细想想,和多美滋的处理有何区别?同样是曾经风靡一时,同样是趁着风头捞钱,同样是销量下滑,最后同样在接手短短几年后被丢弃。
2011年达能布局可瑞康进入中国,以原装原罐新西兰进口为卖点。主要通过网络销售。据媒体报道,上市初期可瑞康官方渠道销售额月平均增长率高达80%。可瑞康最风光时在华年销售额为30亿-40亿元。但是由于可瑞康一直是以低价打入中国市场,产品溢价能力较差,巨大的品牌投入与不断下滑的市场业绩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快,达能集团开始在中国市场引进爱他美和诺优能两款更高价格的奶粉。2015年达能旗下奶粉在华销售额约为100亿元,其中诺优能和爱他美贡献了约70亿元,可瑞康业绩不到30亿元。2015年底,业内广泛传言在奶粉注册制新政实施后,境外奶粉只能在华保留3个品牌,所以达能终于对可瑞康开刀。
其实可瑞康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已是筹划多时,早在达能2015年的财报中就透露了这一计划。达能在计划中称在中国将对爱他美和诺优能品牌进行持续投资,采用直接分销模式促进本地网购业务,以及在母婴店渠道中助推销售额不断增长。但对可瑞康品牌只字未提。可瑞康宣布退出市场第二天,纽迪希亚官方海外旗舰店早已不见可瑞康的身影,店铺首页主推爱他美,并引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3月21日,可瑞康在并没有官方预告的情况下正式退出中国市场。达能也藉此脱离了与低端产品的最后一丝联系。
一个投机主义的贸易商
可瑞康曾被视为达能继多美滋后在中国市场投出的重要棋子。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枚棋子最后成为达能“弃车保帅“的牺牲品。不过仔细分析,这也是达能作为贸易商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个贸易公司,作为一个极具投机心理的贸易商,赚钱是达能最直接的目的,对品牌建设不用心、对品牌没有情感都是这一身份本质的外化反映,把“能不能赚钱”作为是否保留品牌的决定元素也就顺理成章。不管是将“多美滋”从国产打造为进口,还是将“可瑞康”和“爱他美”包装为“进口大牌”,达能都准确地抓住了国内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是一次非常准确地投机。
当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无可厚非的,当年绿城掌门宋卫平关于做企业是“养猪”还是“养女儿”的讨论也是莫衷一是。在资本掌握话语权的现代商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归宿都会是收购、并购,关于这一点,看看近两年风头最劲的互联网行业就可以理解了。那么既然殊途同归,那么与其花心思“嫁女儿”是否还不如索性“卖猪”呢?
住一辈子的房子如是,影响一辈子的奶粉亦如是。“卖”还是“嫁”不仅仅是情怀问题,这更是一个是否足够“用心”的问题。奶源可以买到、生成设备可以买到、乃至工厂也可以买到,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买不来的,对消费者的研究、对产品的研发、对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品质的长期管控、对服务的长期跟进……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持续投入的。
或许,达能旗下的品牌向来不做长线,算的就是这笔好账。
继多美滋、可瑞康之后,谁将是下一个被放弃的棋子?
在市场追捧新西兰的时候,多美滋和可瑞康都是主打新西兰奶源,后来由于恒天然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多美滋宣布更换奶源,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线转移至爱尔兰。而随着达能与恒天然的关系破裂,可瑞康一度在中国遭遇“断奶“。后来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被证实乌龙,达能集团又收购了新西兰乳企善腾集团,主要为可瑞康提供奶源。多美滋被卖、可瑞康停售以后,接下来达能将主打的是德国的爱他美和荷兰的诺优能,达能开始将新西兰奶源转向欧洲奶源。
事实上,新西兰和荷兰、澳大利亚都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奶源地,新西兰出口的乳制品也一直被世界各国消费者青睐。看上去仅仅是因为一次乌龙事件,达能就放弃了新西兰的奶源地,但是更为本质的原因,达能已经判定了最新的市场风向。
迎合消费者固然没错,但是却留给中国消费者一堆的困惑:如何交代原有的可瑞康用户?欧洲的奶源是否足够供应中国市场?专供中国市场的奶粉是否等同于欧洲标准?
再如果有一天,欧洲奶源地万一也出事了,达能会不会再次做出“弃车保帅“的举动呢?同样需要投入的研发、品质和服务成本大于品牌产出时,达能会不会也一脚踢开这个品牌呢?而面对达能的这种操作模式,谁又能为中国消费者未来的安全买单呢?
“爱他美”和“牛栏”已然成为婴幼儿奶粉市场的执牛耳者,酸奶市场中达能先是牵手光明,后又入股蒙牛,其市场野心昭然若揭,可是,我们真的能够放心将自己以及孩子的健康放在这样一个充满投机主义的贸易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