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远古洪荒之时,人类以蔬菜、野草为生,面黄肌瘦、神情萎靡, 神羊偶见不忍,善心大发,从天宫私自盗取五谷(稻、稷、麦、豆、麻)给人类种植,人类感念其恩,于秋收冬藏之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纪念神羊。玉帝得知 此事后大怒,命天宫宰羊于人间,并要人们吃掉羊肉,不想,次日在神羊行刑的地方,先后长出了青草、羔羊,羊从此在人间传宗接代,以食草为生,把肉与鲜奶贡 献给人类。
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与人类的繁衍发展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因而留下了众多关于羊的文化。如伏羲、神农以“羊”为部落图腾;伏羲受“羊角柱”的启发,发明了推进中华文明进程的“八卦”; 尧舜时代的大法官皋陶曾借助独角神羊断案,实现古代司法公平;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 “祥”之物;明代将“羊之跪乳”编进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将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范……可以说,“羊的基因”几乎渗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此外,从汉字的字源、语源等文字学中,同样可以发现众多的“羊文 化” 。如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羊是重要的家畜;而在《甲骨文字典》里,以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畜”为字根的汉字 中,羊部字数最多:如“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羊我为义”......;“亡羊补牢”“羚羊挂角”“饿虎扑羊”“挂羊 头卖狗肉”等等日语俗语也渗透着“羊”文化。这些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羊”文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咀嚼。
羊具有众多的文化内涵,但不像“龙”“凤凰”等只存在于文化象征 中,它还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是重要的畜牧品。羊浑身是宝,它肉可食,毛可衣,奶可饮,而且羊奶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有“奶中之王”的称号。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中记载:“羊乳性甘温,能补寒冷虚乏,润心肺,治消渴,疗虚劳,益精气,和小肠气,利大肠,医小儿惊厥,干呕反胃”。可见羊奶的营养价值在古代就已 确认,是极佳的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