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目光不能仅仅盯在需求一方,当供给环节、消费环境等出现问题时,也会对消费形成阻碍
家里新添了宝宝,快乐增加了很多。可围绕着他的生活,烦恼也多出了不少。
奶粉、护肤品、童车、童装、奶瓶、餐具……这些东西对这个“小人儿”来说,一样都不能少。可这大大小小的采购完成起来着实不易,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需要“漂洋过海”,通过各种渠道在国外市场购买。远的要购自德国、美国,近的也来自韩国。
不只我们家,小区里的“孩儿妈”们聚在一起时,交流的一个主要话题也是宝宝的东西选什么牌子。不难发现,洋品牌在其中占了绝大部分。为了这些“洋货”,有的“孩儿妈”托出国的亲戚朋友辗转代购,有的干脆自己动手“海淘”,还有的在国内商场里费尽心思筛选。
事实上,大家既非对国产品牌抱有多深成见,也非“洋品牌”的痴心拥趸,而且有时还因为路途遥远,要忍受急着用、货却不到的心焦。那“孩儿妈”们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商品呢?
首先是有些东西在国内还真买不到。比如宝宝腹泻时需要的婴儿专用口服补盐散、宝宝鼻塞时疏通用的滴鼻盐水等,这些并非药品但“疗效”甚好的东西,国内市场几乎见不到。其次是品质因素。如今人们对品质越来越看重,尤其是宝宝吃的、用的,“孩儿妈”们绝对不敢“试错”。不得不承认,一些外国产品在这方面确实有优势,大家也就更愿意选择口口相传、可以信赖的“洋品牌”。再次是价格因素。以奶粉为例,同样一个德国品牌,海外代购价格再加上海关征税后,也只是国内售价的一半,精打细算的“孩儿妈”们选择从国外购买也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即将实施,就“孩儿妈”们对婴儿用品的需求而言,市场潜力不可谓不大,消费意愿不可谓不强,但为什么我们庞大的潜在内需却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外需呢?
其实,不仅是婴儿用品,目前很多消费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洋品牌”占据高端市场,价格昂贵却仍炙手可热,国产品牌则在低端为微薄利润苦苦厮杀。一方面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东西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很多市场需求却得不到有效满足。这是消费结构“错位”的具体体现。
所以,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目光不能仅仅盯在需求一方,当供给环节、消费环境等出现问题,不再跟得上消费者的要求时,也会对消费形成阻碍。内需潜力的迸发,来自买卖双方的“共振”:生产者能拿出好的产品,消费者有能力有意愿购买。这就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企业应增强创新意识,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生产更多消费者乐于“掏腰包”的产品。与此同时,也要在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让消费者能够安心消费、放心消费。
如今,宝宝在一天天地长大,围绕着他的消费每天还在进行,真希望以后这方面的烦恼越来越少。
人民日报:“孩儿妈”太“崇洋”?
2014-01-13 10:01:54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收藏
评论 0